參觀完媽祖宗教文化園區後,我們往山下欲前往參訪天后宮,途中經過有寫著馬祖羅馬拼音字母的裝置藝術,搭配後面湛藍的天空及蔚藍的大海,像是一幅絕美的風景畫。
拍完照後,我們騎到了馬祖街道,此時肚子也有點飢餓,於是就前往附近店家購買馬祖名產-繼光餅嚐嚐,繼光餅又稱馬祖漢堡,相傳是明朝嘉靖年間,將軍戚繼光為平定倭患,率軍進駐今中國福建福清一帶,為了襲擊敵軍,即時殲滅倭寇,軍中常常不舉火燒飯,以避免被敵軍發現大軍動向,為讓士兵飽餐,於是戚家軍士兵自製北方燒餅當作乾糧,為方便行軍,士兵將燒餅中間打一個洞以麻繩串起,方便攜帶食用,這種燒餅便是繼光餅的原型。後來,士兵們發現燒餅雖可充饑,但多食易上火,不易消化,常發生便秘,聰明智慧的福清人便在麵團中加進食鹽可助消化,增加口味,另外再拍上芝麻可潤胃腸,可去燥火,這種改良了的烤餅成了當時戚家軍士兵喜愛的乾糧,而後人們為了紀念戚繼光平倭寇的功績,就將此餅命名為繼光餅直到現在。
而現在的馬祖人吃繼光餅,除了單吃外,也會在裡面夾餡如芥菜心或是豬肉,讓口感層次更豐富,所以才有後來馬祖漢堡的俗稱。貼在壁爐上加以碳烤而成的「繼光餅」,再入油鍋炸至金黃色後出鍋,一口咬下,香氣四溢的餅香加上芝麻香,在嘴巴散開,繼光餅口味簡單,但麵團很Q富有嚼勁,咀嚼後餅的甜味讓唇齒充滿味道,值得來馬祖時嚐嚐。
吃完繼光餅後,我們便騎車到了馬祖境天后宮,天后宮是島上媽祖的信仰中心,座落在馬祖港的海岸邊,香火鼎盛、宮廟氣派,又稱為馬港天后宮,根據文獻資料計載,該廟在清朝嘉慶年間就已經興建,柱頭使用四千多塊斗形木塊製成,大約每20年就需要修繕一次以維持。而現今的廟宇,是在2002年新建完成,採用宮殿式建築,整體氣宇恢弘、莊嚴,當時是結合兩岸三地工匠共同完成,廟宇的龍柱石刻、浮雕門神等裝飾手法,華麗講究,呈現出工匠巧奪天工的手藝。而天后宮中供桌前方的石棺,相傳曾是媽祖聖體奉安的處所。另外2009年3月,馬祖籍畫家及登山家李小石,曾帶著媽祖金身完成爬上喜馬拉雅山的壯舉,讓媽祖成為第一尊登上聖母峰的神明,而該尊金身現在也正供奉在這個馬祖境天后宮,供信眾參拜。
根據記載媽祖出生於宋朝年間的福建省興化軍莆田縣湄洲島,南竿馬祖村居民口耳相傳,有一次暴風雨天,媽祖之父遭逢船難,她便投海救父,卻不幸遭惡浪吞噬,屍身漂至村內澳口,後經居民發現後拾起安葬,馬祖村民眾為感其孝心,以雕刻鳳紋的石棺厚葬,而後湄州鄉親得知此事,跨海到南竿將媽祖遺骸迎回,故現此處只保留衣冠塚。媽祖生前為善人間,又得地靈之利,於9月初9在此羽化昇天。明朝時,媽祖受封為天妃,清康熙時晉封為天后,也就是天上聖母的別稱,因此供奉媽袓的廟,便命名為天后宮。
我們走進裡面參拜,粉面媽祖神像法相慈悲,彷彿在渡化開導每個迷途的信徒能走在理想的人生道路上。而在香案前方我們發現有一安裝強化玻璃的墓石,經看介紹才知這就是媽袓的衣冠塚,據聞每次只要有意移動衣冠塚位置,皆會有神蹟事情發生,因此就保留原址到現在。
而天后宮外的馬祖港沙灘,看到灘頭上停泊了幾艘登陸艦,一問才知馬港曾是馬祖出入台灣及海軍的基地,當時常有軍艦停泊港外,而後馬祖福澳港啟用後,馬祖港的地位才被取代而沒落。若往旁走去會看到有一個「媽祖在馬祖」的石雕,唸起來有點像是繞口令,饒富趣味,旁邊則有一祈福步道可一直往前、往上通到山上的媽祖巨大石雕,沿途有許多描述媽祖生平故事的石雕像,若有時間的旅客,可由此上山,走一趟朝聖之旅,感受媽祖慈悲的力量。
而在天后宮往回的不遠處,我們順遊矗立在馬祖村中正國民中小學側門樓梯旁,一座直立高聳的劍碑,又稱「馬祖之劍」的馬祖劍碑。石劍底部很特別的是用一個手握持的造型當作底座呈現,顯現出國軍守衛臺灣的堅毅精神。而碑體僅刻有中華民國的國旗與馬祖二字,是在1984年由陸軍馬祖防衛司令部建置完成,後經連江縣政府多次整修維持。建置的過程是源於過去馬祖港是列島的運補轉運港,士兵都由此港上岸,軍方為砥礪軍人不能懈怠保家衛國的責任,才建立了這座劍碑,提醒來往的軍民不忘使命,是昔日馬祖防區重要的精神堡壘,充滿陽剛之氣,也成為必拍的馬祖重要地標之一。現今凡前往天后宮參訪的旅客,都會在此攝影留念,已成為馬祖醒目的觀光景點。